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6篇
  免费   1449篇
  国内免费   1711篇
测绘学   863篇
大气科学   954篇
地球物理   1370篇
地质学   3203篇
海洋学   1007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508篇
自然地理   69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529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利用辽宁省59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7年6—8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夏季气候舒适度和高影响天气对避暑旅游的不利影响,确定辽宁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分析了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时空分布,为公众及旅游相关部门了解当地避暑旅游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强, 59个地市(县)中,很适宜避暑的有14个,适宜避暑的有22个,较适宜避暑的有16个。②夏季辽宁大部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辽东和辽南气候舒适度优于辽宁中部和西部。辽宁东部的本溪和沿海的丹东、大连、葫芦岛和锦州南部气候舒适度等级最高,避暑气候条件更好。③辽宁夏季暴雨高风险区在东南部的宽甸、丹东和凤城一带。高温高风险区在朝阳大部和锦州西部。大风高风险区在铁岭北部、彰武、锦州、营口和长海。雷暴高风险区在铁岭、抚顺东部、朝阳西部和庄河一带。④6月、8月是辽宁适合避暑旅游的月份,尤其是 6月,避暑旅游适宜度最高,适宜面积最大。8月份次之, 7月避暑旅游适宜度较差。  相似文献   
82.
中亚造山带南缘如何向南扩展,对深入理解增生型造山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以及中亚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衔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作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关键构造单元,敦煌构造带大地构造属性长期备受关注且颇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敦煌构造带是古亚洲洋南侧的前寒武纪稳定大陆地块,以刚性块体的形式参与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终拼贴过程。然而,近年来研究认为敦煌构造带卷入了古亚洲洋南部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属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增生系统。显然,这一争议限制了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向南扩展方式及增生造山过程的理解。敦煌北部三危山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岩浆-变质杂岩,是解开这一争论的关键。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基础及新的资料,归纳了这套岩浆-变质杂岩的野外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特征:该岩浆-变质杂岩整体显示"二元结构"特征,即较老的增生杂岩为基底,弧岩浆岩侵入或不整合覆盖其上;其中岩浆岩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浆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与典型的弧岩浆岩类似,并且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反映中酸性岩浆的源区与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有关;岩浆作用大致归为510Ma、460~410Ma和370~360Ma三期。岩浆岩中结晶锆石不一致的εHft)值(既有正值,又有负值)以及继承锆石的存在表明,岩浆源区既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也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形成。以上这些特征与发育在增生杂岩之上的增生弧十分类似,因此本文提出敦煌北部岩浆-变质杂岩的属性为古生代增生弧,并且该增生弧与其南部的红柳峡俯冲增生杂岩共同勾勒出敦煌构造带自北向南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即敦煌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实为造山带而非稳定地块。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敦煌地区与北山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对应关系,认为敦煌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增生系统,中亚造山带中段以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形式向南扩展至敦煌地区。  相似文献   
83.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4.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85.
论Eppley PIR精密红外辐射仪的测量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红外辐射表(PIR)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讨论了测量精度及有关影响因素,比较了粗测和精测两种方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范围以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特定场合下的测量实例及提高测量精度的具体方法。分析表明:精测方法具有很好的测量精度以及很强的环境适应性。粗测在限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测量简单、换算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精度尚能满足一般要求,但在限定的温度范围以外,测量精度急剧恶化。在影响测量精度的各因素中以温度响应中表体热辐射测量的影响最大,在粗测方法中表内电池的性能与测量精度关系重大。强烈日射对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经订正后可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86.
The Liaohe Group is an important Paleoproterozoic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s traditionally subdivided into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Associated with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are voluminous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 rocks, named the Liaoji granitoids. Different tectonic models, including terrane amalgamation, continent–arc collision and rift closure, have been proposed to interpret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and associated Liaoji granitoids. At the centre of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se models is whether or not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developed on the same Archean basement. 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the Liaoji granitoids provides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this controversial issue. The Liaoji granitoid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display similar εNd values, restricted to a narrow range from 0 to 2, implying that these granitoid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or a similar magma source. Moreover, the Liaoji granitoid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have similar Nd model ages (TDM), ranging from 2.4 to 2.6 Ga, suggesting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 Liaoji granitoids associated with both groups may have formed simultaneously, and that the basement rocks underneath the Liaoji granitoids and associated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belong to the same continental block rather than two different blocks. Combining lithological, structur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iderations, we interpret the North and South Liaohe Groups as having developed on a single late Archean basement that underwent Paleoproterozoic rif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usion of the Liaoji granitoid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iaohe Group, and closed upon itself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87.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和承德地区中生代三个世代的盆地沉积记录和变形分析,阐述了中生代燕山板内造山的发展过程。这三个中生代盆地从老至新分别是三叠纪至中侏罗世时期的下板城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的承德—上板城盆地,早白垩世的北台盆地。三个盆地发育的沉积充填序列构成了区域中生代时期的三套构造层。下板城盆地为一倒转向斜,盆地沉积充填序列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承德—上板城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盆地沉积充填序列为火山—冲积相沉积;北台盆地为宽缓的向斜,盆地沉积充填序列为火山沉积序列。三个世代盆地之间的变形是不协调的,应分别属于原地复杂变形的不同构造层,较新的盆地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经历了强烈褶皱变形的较老地层之上。划分三套构造层之间的两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分别为160MA前和135MA前,相当于燕山运动A幕和B幕。  相似文献   
88.
重庆金佛山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CO2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通过对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量进行野外监测,研究了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壤CO2释放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主要随着温度而变化,即气温降低,土壤CO2释放量减少,在昼夜时段,土壤CO2也随温度而变化,但相比温度变化有明显滞后性;降雨对土壤CO2释放有比较复杂的影响,但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同时植被也会影响到土壤CO2的释放,总体上,相比裸地而言,林地的土壤CO2的释放量大,但在不同时间段内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有较大差异。一天时间段内林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裸地灵敏,这是因为林地本身生物量大,对温度反应敏感,温度很小的变化就能引发土壤CO2释放量的大幅度地改变。而在以月为单位观测时间段时,裸地土壤CO2释放强度与气温的关系较林地灵敏,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减缓气温对土温的影响,对土温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不同植被系统下,在不同时段土壤的CO2释放量动态差异在讨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时应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89.
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表明,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主控因素为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土层及其特征,而包气带粘性土层的截污性能及其厚度则又是脆弱性主要的影响因子。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粘性土的截污容量大小可以通过模拟淋滤实验测试得出,有效阻隔足额厚度也可计算得出。根据不同粘性土层的截污容量、有效阻隔厚度等,可以评判土层的污染防护能力,并可据此评价平原区地下水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90.
在基坑中对等截面单桩进行了抗拔静载试验,在桩身设置应变式钢筋计,成功测得桩身各截面的应变数据。分析试验所得数据,对试验抗拔桩抗拔系数的取值、侧摩阻力的发挥、混凝土桩身的开裂等进行了探讨,相应给出了抗拔桩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